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文版
商品編號:Xdt0098-2
本站售價:NT$160
碟片片數:2
-=-=-=-=-=-=-=-=-=-=-=-=-=-=-=-=-=-=-=-=-=-=-=-=-=-=-=-=-=-=-=-=-=-=-=-=
軟體名稱: 中國歷史地圖集
語系版本: 中文版
光碟片數: 1片裝
保護種類: 無
破解說明: 無
系統支援: Windows XP/Vista/7
軟體類型: 地圖集
更新日期: 2012.10.21
官方網站: 無
中文網站: http://159tw.com
軟體簡介: (以官方網站為準)
-=-=-=-=-=-=-=-=-=-=-=-=-=-=-=-=-=-=-=-=-=-=-=-=-=-=-=-=-=-=-=-=-=-=-=-=
本書作者:譚其驤主編
合 作 者: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考古所、近代史所、民族研究所、
中央民族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大學等
出版單位: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獲得獎項:上海市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特等獎(1984年)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979-1985) 特等獎(1986年)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一等獎(199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成果獎 特別獎
《中國歷史地圖集》是一部以歷代疆域政區為主的普通地圖集。也是迄今為止國
內外同類地圖中質量最高、內容最詳、印製最精的一種。由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
譚其驤主編,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研究所、中央
民族學院、南京大學、雲南大學數十位學者歷時三十餘年合作完成,1974年起曾
以中華地圖學社名義出版內部試行本;1980年決定進行修訂後公開發行;1982-
1988年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繁體字版。
《中國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圖集》)按歷史時期分為8冊:第一冊: 原始
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冊:秦‧西漢‧東漢時期;第三冊
:三國‧西晉時期;第四冊: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第五冊:隋‧唐‧ 五代
十國時期;第六冊:宋‧遼‧金時期;第七冊:元‧明時期;第八冊:清時期。
按年代分為20個圖組,共有304幅地圖(不另占篇幅的插圖不計在內),549頁。
地圖上的內容包括:已知原始社會遺址和其他時期重要遺址的分佈,中國歷史上
各民族建立的政權的疆域政區或活動範圍、民族分佈,秦以前見於記載的全部可
考地名,自秦代開始全部縣以上地名、一二級政區的界線,可考的長城、關津、
堡寨、穀道、陵墓、庭帳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嶺、海岸線、島嶼等,共收
地名7萬多個。各冊均有中、英文的編例和地名索引。
本書出版後在國內外均受到關注和好評,其理論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兩千多年前就出現了疆域遼闊的統一政權,
但由於封建正統觀念和大漢族主義的影響,也由於少數民族的歷史大多未得到足
夠的記載和研究,以往的歷史地圖集只畫中原王朝或漢族政權,抹煞了少數民族
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圖集》以充分反映幾十個民族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歷史事
實為目的,確定以19世紀40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中國以前的清朝版圖為歷史上中國
的基本範圍,各歷史時期所有在此範圍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權,無論是漢族或其他
民族,都得到了顯示。一些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如突厥、吐蕃等也儘量選用它們的
極盛疆域的年代。《圖集》既反對只承認漢族政權、中原王朝為主的謬論,也否
定了把少數民族政權、邊疆地區政權都當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錯誤觀點,有利於正
確瞭解歷史,增強愛國主義、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觀點。
2.以前的歷史地圖集大多以文獻資料為定點上圖的依據,而歷史記載極為浩繁,
編者精力有限,錯漏很多。在文獻記載本身錯誤的情況下,地圖上的差異更難避
免。《閣集》儘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學、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成
果,用於核實校正文獻記載。邊區圖的編繪還吸收少數民族文獻資料,參考國外
研究成果,因而內容更加精確完整。對基本靠文獻確定的點線,也組織認真研究
,盡可能糾正前人的錯誤。
3.我國以往的歷史地圖,一般都以一個朝代為一幅全圖,內容非常簡略,地名位
置也不準確。楊守敬《歷代輿地圖》才採用了將全國分解為數十幅圖的方法,但
因所有圖幅採用同一比例尺,而歷史時期各地區開發程度和記載的詳略極不均衡
,因此中原地區往往地名過密,幾乎難以辨認,而邊疆地區卻顯得空白過多。同
時這種平均分割往往將同一政區分屬不同圖幅,查閱十分不便。《圖集》在總結
了楊圖經驗的基礎上,採用以各歷史時期大行政區(或監察區、地理區)分幅,
按內容密度確定不同比例尺,徹底解決了問題。由於採用高精度地圖為底圖,古
今對照更為精確,科學性強,便於查閱。
4.歷史上疆域、政區、地名變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權時期內屢有改易,而各正
史《地理志》對時間斷限一般不夠重視,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後相
差數十、百餘年。《圖集》無論總圖或分幅圖,都確定標準年代(個別無法確定
的,儘量確定一較短的標準時期),各時期儘量顯示同一年代的政權疆域和政區
建置。對時間較長的朝代,使用多幅總圖顯示不同年代的形勢。
5.《圖集》編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線等歷史上變化較大的自然要素的處理上,
進行了一系列專題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傳統的錯誤說法,如
雲夢澤、洞庭湖、郡陽湖、黃河、長江、海河的變遷過程都在經過深入研究的基
礎上,採用了新結論。這對於正確認識自然環境變化的規律,進行國土整治的長
遠規劃都具有積極意義。
《圖集》不愧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結合的一項重大成果,不僅是以往歷史地理
研究和歷史地圖製作的科學總結,也為今後進行編繪反映歷史時期各種地理要素
及其動態變化的專門地圖和綜合地圖奠定了基礎。
由於《圖集》內部本的定稿正值“文化革命”期間,不可避免地受到極“左”思
潮的影響,在修訂本中己盡可能作了增改,但限於時間,尚未能完全清除。另外
,大多數地名主要根據文獻資料定位,與實際情況不免有所距離;古代水道的復
原更難十分準確;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提高,有的只能隨著相關學科的發展而逐
步得到補充和修正。
《圖集》出版後,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和高度評價,中央領導胡喬木等稱之為建國
以來最重大的兩項社科成果之一。新華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
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解放日報》、《文匯報》
及港臺報刊均有報導,《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歷史地理》、《讀
書》等刊物先後發表多篇評論,一致認為《圖集》集中反映了我國歷史地理學和
相關學科已取得的成就,是最權威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圖集》在歷史學、地理
學及相關學科得到廣泛運用,目前在學術著作、工具書中的各種歷史地圖,基本
上都以《圖集》為底圖,或據《圖集》中有關圖幅改編,絕大多數《圖集》的畫
法和相應的依據成為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定論;各類教學掛圖基本都據《圖集》中
地圖改編。
譚其驤先生在《圖集》的《前言》中指出:
任何一個時代的歷史地圖都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歷史地理知識和繪製技術所能達到
的水平。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在我國的傳播和發展,人們迫切希望出現一部用現代
製圖技術繪製的詳細而精確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然而為什麼直到解放以前,始終
沒有出過一部這樣的圖集呢?這主要是由於:一、詳細而精確的今地圖是製作詳
細而精確的歷史地圖的先決條件,而解放前的中國不論在技術上還是在財力上都
無法提供這種保證;二、歷代疆界、政區、城邑、水系等各項地理要素的變遷極
為複雜頻繁,而文獻記載或不夠明確,或互有出入,要一一考訂清楚,並在圖上
正確定位、定點、定線,工作量繁巨,需要大批學者、專家的通力合作,這在解
放前的中國自然是很難做到的。本世紀二十年代顧頡剛先生倡導成立的禹貢學會
,曾經把繪製這種圖集作為學會的重點工作之一。可是限於經費和人力,經過三
年多的時間,連用作底圖的今地圖還沒有畫全,就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中斷,
編繪歷史地圖的計畫,終成泡影。實踐證明,這一良好的願望只有在解放後的新
中國才能實現。
很顯然,政府的重視、經費和人員的保證,是《圖集》這樣一項大型研究和應用
專案得以完成的前提。
只有健全的主編負責制才能保證學術權威能真正發揮主導作用。“文化革命”期
間,主編負責制受到批判,紅衛兵、工宣隊一度決定一切,對《圖集》造成很大
破壞,雖經修訂,至今還留下隱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了主編負責制
,使修訂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
《圖集》從開編至公開發行本出全,歷時三十多年。但實際上,政治因素造成的
方案一改再改,多次推倒重來,特別是“文革”期間的破壞,浪費了大量時間。
只有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路線得到恢復,才通過
了尊重歷史事實、講究科學性的修訂方案,並在修訂工作中得到貫徹。國家的安
定、黨的路線的正確是社會科學研究能夠正常開展蓬勃發展的基本保證。
-=-=-=-=-=-=-=-=-=-=-=-=-=-=-=-=-=-=-=-=-=-=-=-=-=-=-=-=-=-=-=-=-=-=-=-=